高原乡村致富忙

发布时间:2025-10-29 作者:辽宁久联 点击数:567876

夏秋之交的青藏高原,悠然惬意。散落在河湟谷地、无边草原上的乡村却洋溢着蓬勃生机:农家旅馆里的乡亲们忙着接待游客,村办工厂的机器声此起彼伏……一个个忙碌的身影,绘就出一幅幅热气腾腾的乡村振兴图景。

“过去农闲时青壮年蹲在家门口晒太阳,现在都忙着闯荡致富路。腰包鼓了,脊梁挺了,精气神全上来了。”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村民、花海景区负责人李振海的话,道出了乡亲们的共同心声。

生态优势里掘金

清晨的海东市乐都区王佛寺村,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长辣椒,饱满的果实上还挂着晨露。这些脆甜的蔬菜经分拣、预冷后,通过冷链直供北上广港,旺季时日销量达200吨。

“以前嫌天冷种不了菜,现在就靠这‘冷凉’吃饭!”村民王世成笑着说。曾因收入太低而选择外出打工的他,2021年回村流转土地种蔬菜,如今不但收入稳定,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。

高原的低温寒凉曾是农业发展的“拦路虎”,如今却是“金招牌”。年均温低、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让冷凉蔬菜口感出众,不仅出现在国内大城市商超,还搭上了“一带一路”快车,远销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等国家。2024年,乐都区蔬菜种植11万亩,产量31.84万吨,产值12.6亿元,“高原冷凉蔬菜”成了响当当的名片。

随着科技的发展,过去许多劣势正悄悄转变为生态优势,给乡村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——守护绿水青山中,村民们找到了更多“绿色财富”。

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,阳光成了“摇钱树”。作为青海首个“零碳乡村”,家家户户屋顶的光伏板不仅能满足做饭、取暖需求,每年售卖余电还能带来2500元分红。“以前觉得太阳太晒,现在知道这是老天爷赏饭吃。”村民们的话里,藏着对“绿色财富”的新认知。

青海湖畔的刚察县圣泉湾生态体验区,则印证了“保护即发展”的真理。

清澈的湖水中,湟鱼成群结队地游动着。5月,这里还可看到岸边水鸟栖息,偶遇普氏原羚漫步。和谐的生态画卷源于多年来严格的生态保护——湟鱼总量从2022年的2592吨增至2024年的12.75万吨,鸟类超过180种。

“政府+企业+村集体”模式让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所在的冶合茂村1135名村民吃上“生态饭”,2024年综合收入逾320万元。46岁的藏族大姐娘毛太不再四处打零工,成了生态区一名保洁员,“每月工资稳稳的,工作也不太难,高兴得很!”

为保护好这份家底,这里每日限流1万人,“绿水青山才是长久饭票”,刚察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办公室主任丛日欣说的,也是青海湖畔牧民的心里话。

花海景区中乐游

人居环境的改善让乡村变样,更让藏在高原深处的许多村落成为城里人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
“现在房间抢手得很,现场来的都接待不过来。”贵德县上刘屯村村民秦学元挂了线上平台的电话,转头便招呼起“老家印象”民宿的客人。

这个明初屯边将士后裔聚居的村落重焕生机——破旧巷道变整洁,房前屋后绿树成荫。走进村里,手绘墙再现传统生活场景,软儿梨、海棠果挂满枝头。

秦学元觉察到,来村里旅游的人渐渐多起来。“青海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。我们村交通便利,旅游资源丰富,肯定大有可为。”2023年,他卖掉县城房子,回村将老宅改造成民宿。

走进大门,只见庭院干净别致,月季红艳艳,蔬菜青翠翠。10个房间围着敞亮的天井,旺季时一房难求。上刘屯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玉录盘算着,发动更多村民打造农家乐、露营基地和民宿,把旅游接待能力提升起来,带动更多乡亲致富。

如果说上刘屯村凭借古韵“出圈”,品尝到传统村落发展旅游的甜头,那么边麻沟村就是“无中生有”,通过打造网红景点、破解高原山区资源瓶颈,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。谁能想到,这个曾因“无霜期短、土地撂荒”被戏称“有女不嫁边麻郎”的贫困村,如今靠花海景区走红。

下午2点多,村民薛世虎还在厨房忙着炒菜。虽然过了午饭时间,但客人们仍陆陆续续到店。他是农家饭店“薛家大院”的厨师,也是店老板。9年前,薛世虎在花海景区旁开了家小饭馆,最多能坐4桌,如今扩容到200人同时就餐。每逢七八月,夫妻俩带着帮工常常从早忙到晚,不亦乐乎。

花海景区的成功打造直接带动周边近500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,催生了边麻沟村和周边村落相继发展农家观光、特色餐饮、民宿接待等业态。边麻沟村半数村民从事旅游相关经营,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850元跃升至2024年的21640元。

“以前住土坯房,现在盖起小洋楼。以前连电视机都没有,现在家家买了小汽车。”村委会主任李存德的话里,是脱胎换骨的自豪,“现在大家都很忙,但精气神比以前好多了!”


成交资质 success case